English

网络时代的爱情神话

1999-05-13 来源:生活时报 李凌己 我有话说

1998年12月18日,美国上演了一部由著名影星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主演的电影《网络情缘》。这部影片讲了一个经典的网络爱情故事:两位书店的老板,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商业冲突而成了对头。一个偶然的机会,二人分别用“小店姑娘”和“NY152”作代名,在网上的聊天室相遇,并很快坠入情网……结果自然是网络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中国,最近一些网站以及一些媒体都在关注与炒作这个共同的话题——网络爱情。据报道,中国最近还开拍了一部电影,名字就叫《网络时代的爱情》。“网络爱情”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那么网络上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呢?

雷同的爱情模式

认真研究一下媒体炒作的各式各样的爱情故事,你会发现,所有的网络爱情故事无不符合以下的模式(不包括网上的爱情骗局):

1.一个共同的起点。

不言而喻,网络是网络爱情故事发生、演绎的必要条件与手段,也是在茫茫人海中两个素不相识、天各一方的男女相识、相知、相爱,缔结奇缘的起点。

2.两个共同过程。

“网络爱情”开始往往是男女主人公偶然在网上相识,很快坠入情网,并且双方在网上的交流越来越热烈。当网上的交流已不能满足双方炽热的感情需求时,故事便进入第二步,双方从网上下来,到现实中约好一个浪漫而美丽的地方见面,从“虚拟”中回归到“现实”中,在人世间继续网络上的故事。

3.三个不同的结局。

“网络爱情”常常以三种结局作为爱情的结局:一是双方在网上热恋,到现实中一见面发现对方竟是同单位的同事、对门的邻居或早已相识的人;二是到现实中见面接触,发现网上的感情突然冰释,双方带着伤痛失望而返,以悲剧结束故事;三是两人一见如故,现实与网络达到完美的统一,两人共同走向未来之旅。

一个被夸大和扭曲的故事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应该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网络被作为男女双方激发情感的一个途径,应是很自然的事情。媒体的炒作无非也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但是这种炒作无形中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感觉:网上爱情很浪漫、成功率很高。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试想一下全球有近9000万互联网用户,网络爱情究竟成功了几对呢?网络爱情并非只有媒体所渲染的美好、浪漫的一面。相反,其负面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中造成的影响更大;一是情感欺骗增多。在网络时代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说明在网上对身份的确认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男性网民占92.8%,女性仅为7.2%。奇怪的是35.5%的网民都曾经拥有过“网络恋人”。事实上,有41.3%的男性网民承认自己曾在网上冒充过女孩。这几个数字似乎应该可以说明网上性别混淆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二是网络外遇增多。有专家认为网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杀手”,其所指的就是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室产生的外遇案增多的情况。调查网络外遇案近年来成了国外一些私人侦探所最热门的案件。据国外一个私人侦探说,他所处理的网络外遇案有15%起源于聊天室,而且还有增多的趋势。

网络爱情的实质

抛开网上奇缘的新闻性与能满足普通人好奇心的传奇性来看“网恋”,其实网络爱情只不过是用高科技手段给了人们一个新的认识方式与认识机会。其本质上没突破传统的爱情模式。从网上下来的网络爱情的后半段,依然要回归传统模式,但网络爱情的不同之处在于无心插柳的结果,给人一种奇遇之感,容易引起人的激情;同时,能即时交流又不必谋面的形式,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容易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人们把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外化投射到对方身上。

理智的网民

网络爱情在网民眼中是什么样子呢?为了了解网民的真实看法,我们在BBS上挑起了“你怎么看待‘网络爱情’?”的话题。出人意料的是:绝大多数人回答是“网上没有真实的爱情”、“网恋像个游戏”、“网上只有虚幻的爱情”、“没有网恋这回事”。而武汉热线的一份网络调查结果也表明:虽然有93%的人期待一场浪漫的邂逅,但在为数不多的网络恋人中,“见面散”的比例却高达90.3%。

网络爱情,因其特殊的现代手段、游戏性、未谋面的神秘感,而被媒体夸大成为一个多数网民不相信,而读者喜欢的现代爱情神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